吾爱有三,日月与卿;孔子爱有二,父母与万物

因为子女如果远走高飞没有音讯,父母就会思念和牵挂。子女应该以父母之心为心,这就是孝。孔子又说:“父母之年,不可不知也。一则以喜一则以惧。”就是说,父母的年龄,做子女的不能不常常想到,一方面为父母健康长寿而庆幸,另一方面又为父母逐渐年老体衰而忧虑。孔子这些话在今天并没有丧失它的价值,在今天父母对子女的“爱慈母手中线,游子身上衣”,依然如故,但是那些远走高飞的子女,又有几个会想到父母对自己的思念和牵挂,在今天父母总是念念不忘子女的年龄,但是又有几个子女常常想到“父母之年”,为父母的日渐年高,又喜又惧?

忠恕

孔子的仁,就是有“亲亲”出发,推广为普遍的爱。实现的方法就是“忠恕”之道。“忠”即:己欲立而立人,己欲达而达人。也就是说。我自己有什么欲求要想着别人也有这样的欲求。在满足自己的欲求的时候要想着,使别人这样的欲求也能被满足。“恕”即“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”,也就是说我自己不愿意别人这样对待我,我也不要这样对待别人,这就是推己及人,由亲及疏,由近及远,由家庭到社会,从而达到“泛爱众而亲仁”,“博施于民而能济众”的普遍的爱。后来孟子说:“亲亲而仁民,仁民而爱物。”

这是对孔子思想的一个很好的概括,就是从爱父母开始一直推广到爱天地万物,这就是仁。

今天孔子说的:“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”,被认为是人类应该共同遵守的“黄金规则”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